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,中苏关系经历了一次重大转折,尤其是1958年。这一年,苏联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关键变化,标志着两国关系的微妙变动。1958年3月,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辞去职务,赫鲁晓夫接替了他的职位,赫鲁晓夫在苏联的地位也因此得到了更加稳固的确立。随着赫鲁晓夫的上台,中苏之间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,逐渐开始出现深刻的变化。
1958年7月21日,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来到北京的中南海,向毛主席传达了一个非常敏感的信息:苏联希望在中国沿海建立一个长波电台,并提议与中国共同组建一支核潜艇部队。毛主席听完翻译的转述后,内心充满了愤怒与不满。对毛主席来说,苏联舰队靠近中国的海岸,是一种无法容忍的威胁。中国历史上的屈辱记忆一直困扰着毛主席,曾经,西方列强的强舰利炮在中国海域为所欲为,甚至曾深入中国的内陆水域。在1949年4月的渡江战役中,英国舰艇“紫石英号”未经许可擅自穿越作战区域,最终被中国第三野战军的炮兵击中。这一事件深刻地烙印在毛主席的心中,至今无法抹去。而如今苏联提出类似的要求,显然忽视了中国人民在民族情感方面的强烈反应,只顾自身的战略利益。
展开剩余70%接下来的7月31日,赫鲁晓夫再次访问北京,这已经是他第二次访华。在这次访问中,赫鲁晓夫试图缓解双方日益紧张的气氛,主动提出取消斯大林时期对中国的一些错误政策,毛主席对此表示了肯定。尽管表面上看,双方在某些问题上达成了共识,但中苏之间的深层次矛盾已经显现,尤其是赫鲁晓夫刚刚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戴维营举行了会晤,并将部分谈话内容带到了中国。这让本已紧张的中苏关系更加难以缓解。
赫鲁晓夫于8月3日启程返回苏联,毛主席亲自送行。然而,送别的场面却显得格外冷淡与疏远,两人并未同车前往机场,送别仪式也没有以往的热情与亲近。这一幕无疑预示着中苏关系未来的前景并不乐观,矛盾已经深刻植根。
1960年7月16日,苏联方面突然单方面通知中国,决定撤回在中国的1390名苏联专家,并宣布废除两国之间600多项经济技术合作协议和项目,甚至停止了对中国急需的关键设备供应。这一决定包括了343项专家合同和257项科技合同,几乎没有留下任何补偿性安排。苏联的这一突然举动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,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经济困境。然而,面对困境,中国并没有低头。毛主席在这个时刻坚定地提出了“艰苦奋斗,自立更生”的口号,鼓舞了全国人民在逆境中继续前行。即便在1959年6月,苏联违约拒绝提供原子弹样品和技术资料,中国依然坚持发展自主的国防力量。
同年6月20日,苏联正式撕毁与中国签订的所有协议,并于7月16日通知中国这一决定。然而,中国没有因此退缩,反而坚定地走上了自主发展的道路。仅仅四年后,1964年10月16日,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,紧接着在1967年6月17日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,标志着中国的核武器技术迈上了一个新台阶。
1966年10月27日,中国成功完成了核弹与导弹的“二合一”试验,上午9点,载有核弹头的导弹成功发射,并精准命中了894公里外的目标,这意味着中国已经拥有了可用于实战的核导弹能力。
值得一提的是,赫鲁晓夫在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同一个月,黯然下台。赫鲁晓夫的秘书回忆说,当赫鲁晓夫整理东西准备离开克林姆林宫时,听到这一消息时,他的嘴角微微抽搐了一下,但并未说出任何话。这一幕似乎预示着,赫鲁晓夫的政治生涯和中国的崛起注定了某种程度的命运交织。
发布于:天津市炒股配资最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