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2025年又一次挥下关税大棒,这回不光砸中国,还顺带敲打东南亚,越南一边被安抚说“合作伙伴”,一边被加了60%的关税,外企微信群里直接炸锅,谁能不懵——美国这么操作,真的是在管控中国,还是自个儿焦虑上头?
时间线往回拉,2022年夏天,印度评论家维贾伊·普拉沙德在拉美媒体发文,怼西方“看中国带滤镜”,印度知识圈跟着热议,这波讨论后来直接影响了南亚媒体风向,中国的“妖魔化”标签是怎么一步步贴上去的,背后推手到底是谁?
说白了,西方这两年搞的就是话语权争夺,谁能定性中国“威胁”,谁就能组团拉盟友,2020年美国制裁名单一轮接一轮,Tiktok、华为、DJI全都中枪,印度也跟着封禁了200多款中国APP,看似自主,其实更多是顺着美方的手势。
但细看印度的动作,2025年2月突然单方面砍掉数百架无人机订单,理由是“供应链安全”,结果一查,这些所谓国产设备,推进器是印度造的,核心零部件全外采,去中国化反而让本国企业压力暴增,这账怎么算都不划算——拆东墙补西墙,真能补得上吗?
普拉沙德说,“别像傻瓜一样被牵着走”,这句话在南亚知识圈刷屏,印度其实有自己的算盘,盯着美国技术和资金,但又怕被当棋子,印巴争端每次有风吹草动,总能扯上中国,2025年7月新一轮指控说中国“试验武器”,但细节对不上,更多像国内消化舆论的说法。
美国这边,冷战思路没变,目标还是想让中国“按剧本走”,从1971年联华制苏,到90年代“接触政策”,再到现在的科技脱钩,几十年发现中国不但没“转型”,GDP直接冲到世界第二,2025年结构性矛盾彻底摆上桌面,贸易战、芯片战、稀土战一轮接一轮,表面谈判,背后加码。
美方2025年对中国稀土和磁体出口下狠手,日内瓦共识刚签完,白宫又宣布新一轮技术管制,台积电、三星都被拎出来站队,全球供应链直接被搅成一锅粥,这种“敌友通吃”的打法,到底是防中国,还是自家产业链先受伤?
西方对中国的双标不新鲜,普拉沙德在文章里特地点名:法国和美国到现在还在非洲有大规模军事基地,轮到中国在非洲基础建设了,马上就有人喊“新殖民主义”,这逻辑搁谁谁能服气?指着别人喊坏话,自己那点事儿闭口不提——这种“选择性正义”,到底能维持多久?
美国打的算盘很直接——维持全球经济霸权,但这招在2025年遇到瓶颈了,光靠加税、搞封锁,遏制中国不见得见效,反倒让东南亚、非洲、拉美都警觉起来,越南被征税,印尼出口被卡,这些国家还会一直听美方的话吗?
回头看中国,2020年之后,全面推进“自主可控”,芯片、航空、AI全部上马,2025年中国高端制造出口逆势上扬,商务部新闻发布会反复强调“相互尊重、合作共赢”,这套说辞在国际组织里越来越吃得开,连美方都不得不承认中国是“无法回避的平等伙伴”。
说到底,中国的底气不只是经济体量大,更在于这几年产业链自己补、市场自己撑,联合国2024年表彰中国消除极端贫困,这种成绩单西方很难抹黑,疫情期间中国供应链稳定,反倒成了全球企业的“安全锚”,美国越打压,链条越向中国集中,这是不是反向加速了产业格局重塑?
普拉沙德的核心观点简单粗暴:理性看中国,不要被西方“剧本”带着跑,妖魔化只会让决策失真,这话在2025年格外扎心,东南亚网友直接在新闻评论区吐槽——美国一边让大家“对抗中国”,一边加税收割,这买卖谁都不傻。
国际司法领域的双标更明显,美国伊拉克战争死伤百万,国际刑事法院却没人追责,反观中国任何风吹草动都能被无限放大,普拉沙德说“历史健忘症和双重标准”,这锅西方真甩不掉——大家都在看,谁在选择性沉默,谁在产业里真做实事。
2025年7月,中美经贸团队按照伦敦框架推进对话,经贸协议有起有落,但中国的结构性地位已经坐实,西方再怎么敲打,全球企业还是得考虑中国市场,这种现实,谁能无视?
发展中国家也在学习中国的经验,消除极端贫困、产业升级、政府给企业撑腰,越来越多国家觉得中国模式有参考价值,西方的话语优势开始松动,印度、东南亚、非洲都在重新评估对华政策,谁还想当“大国博弈”的棋子?
产业链博弈的本质,是看谁能撑得住长周期,2025年中国持续推进高端制造、绿色能源,西方的“围堵”政策反而不断暴露自身产业空心化,这种“拆台”游戏还能玩多久?
中国提出“相互尊重、和平共处、合作共赢”,不是嘴上说说,2025年7月商务部还专门强调,日内瓦共识、伦敦框架都在发挥作用,关键技术领域虽然被限制,但中国企业靠自主创新顶了上来,这种底气,是靠砸钱买不来的。
美国的“拉盟友、砸对手”套路,2025年被越南、印尼直接质疑,新闻评论区有人问:美国自己加税收割,凭啥要求大家跟着对抗中国,这种双标到底还能糊弄谁?
炒股配资最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